小倍的铁粉们应该发现了,我们已经唠了很久的医药医疗了,其实也还没唠完。今天呢,医药医疗又再一次给了暴击,真的要芭比Q了。
要想使人灭亡,必先使其疯狂。心里默念,我们绝不能趴下,稳住,潜心学习,备好知识的子弹!
医疗器械是一个大行业,细分子类众多,大致可分为医疗设备、体外诊断、高端耗材、低端耗材4大类,再细分就是20多个二级子品类。
太细分的我们先暂且放下,着重看看4大类情况,大家可以按需分块查看详情,文末可获取相关名单。
医疗设备,就是我们常听到的,检测仪、麻醉机、呼吸机、CT、超声、放疗设备等。
它在器械行业中体量最大,国产化率却是最低的,整体进口化率超过70%。尤其是核磁共振、放疗设备等高端领域,多由欧美市场独奏;
难度相对低点的监护仪、麻醉机、呼吸机等,也以国产低端产品为主,主打国内二级及更下沉的市场。
这一点在国内老大“迈瑞医疗”的处境中也可看出,19年它自产的麻醉机设备,占据国内近35%的份额,而这35%,是由21%二级医院和13%三级医院构成。
之所以处处受限,主要还是设备领域,技术开发门槛高,产品结构复杂组装周期长,自研难度大造成的。
就拿疫情影响下,紧缺的呼吸机来说,一台有创呼吸机需要1000 多个零部件,成熟产线生产一台呼吸机平均耗时40 天,而从头开始摸索生产到组装大约需要540 天。
有危才有机,要想逆转这样的情况,技术进步才是国产替代和走出国门的核心,而这,又恰好对上了我国鼓励医药创新的大浪潮,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集采对设备的影响不大。
厂家自然也是明白其中利弊。为抢占市场,企业除了自研外,多通过直接并购或合作方式进行技术迭代,保持先进竞争力;
另外,销售能力也是一关键因素,谁具有成熟完整供应链,谁的先发优势就明显,在业绩上就更能体现出更高的利润率。
①自研+并购,两条腿走路;②销售业务链完整,积极拓展市场;③最好还涉及“一带一路”中欧地区周边国家,一般这种有研发壁垒的子行业,马太效应明显,强者恒强。
高值耗材也分为十多个细分品类,之前文章提过的“金眼银牙铜骨科”就有大部分在列,另外还有心血管、神经耗材等。
这些子类发展就比较参差不齐了。心血管、骨科、血液净化耗材(图中蓝色部分)部分品种发展相对成熟,如心血管的冠脉介入、封堵器等产品,国产化率已超过 80%。
但是,总的来看,大部分高值耗材仍以进口为主,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眼科OK镜、人工晶体,还有口腔的种植体,都是进口,用量大,价格也贵。
还有一些不进医院不常见到的,如心血管和神经外科的介入产品、手术外科的内窥镜等产品。集采影响
2020年,全面集采落地,高值耗材中体量最大的冠状支架打响了第一枪,价格直接被砍去90%以上,从每条 8000-10000元降至700元,对高耗材市场造成很大冲击。
集采序幕已经拉开,接下来临床应用量相对较大的心血管、骨科等耗材已经在逐步纳入全国范围;
其他品种如眼科、血液净化、起搏器等不会一下子涉及到全国范围,而是从区域集采开始,整个进程就要更慢一些,降价幅度也会更温和,给予相关企业更多反应的时机。选择方向
国内企业还在相关产品开发阶段,临床供给都还不充分,距离国产-进口产品价格战阶段就更早了,集采落到这里也没什么意义,还会打击创新企业的激情。
作为投资者,我们在选取时,要重点关注产品处于成长期与起步期的公司,以及积极进行海外扩张、拓展业务的大平台型公司。
体外诊断目前在国内市场规模较大的有三大技术平台:生化诊断、分子诊断、免疫诊断。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市场,如血液诊断、微生物诊断,篇幅有限就暂不进行说明。
在高端耗材市场,大体呈现这样的格局:生化市场稳定,国产化相对充分;化学发光市场正在提速,有望快速扩张;分子诊断增速及天花板较高,高端产品依赖进口。免疫诊断
就是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各种疾病。我们体检时做的肿瘤筛查、肝炎检测、医院里面进行性病检测和孕检,就是用的这类技术。
鉴于技术门槛和研发难度,发光市场整体还是由罗氏、雅培、西门子、贝克曼这些外资垄断着,我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。
好在近些年由安图、迈克、迈瑞、新产业等公司从下沉市场出发,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,慢慢找到了一席之地。
还是惯例来看看集采的情况,短期看,免疫诊断还是保持在区域集采范围,影响不大。长期谨慎全面范围的铺开,对市场规模增大带来压力。
他主要是通过检测样本中酶类、糖、脂、蛋白质、无机元素等指标判断机体相应功能是否正常。
生化诊断试剂基本已经实现国产化,以美康生物、九强生物、科华生物等为代表,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 70%。市场格局稳定,技术成熟,竞争激烈。
这种成熟细分市场,在如今医保大砍刀之下,在劫难逃也是迟早的事情,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我们在选择时,关注市占率高的龙头企业就行。
技术要求最高,它要检测我们体内的DNA表达是否发生异常,来判定某种疾病的概率,在肿瘤伴随诊断领域应用最广。随着测序价格下降,未来测序市场还是有较大空间。
现在比较成熟的是PCR技术,成本低、应用广、市占率超40%。这一技术我们是有话语权的,与国外差距较小,部分领域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,但高端设备如测序仪等,目前还严重依赖进口。
最近医药板块跌幅巨大,好多人都被深埋其中。不管是想补仓摊低成本、抑或是想抄底医药医疗,标的的选择都是一刀难题。
在医疗器械领域,通过上诉的分类简述,总结起来,选择时应当关注以下特征的公司:(1)专注技术创新。可通过仿制改进或是自主研发,显然后者起步晚,潜力更大;
(2)平台化布局能力。医疗器械种类繁多,往往一种疾病就会用到很多器械。平台型企业横向覆盖产品越多,销售能力越强,产品协同优势明显;